伊春职业学院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新需求,面向市场,立足林区,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
近年来,伊春林区进一步调整经济格局,向林木产品的深加工、旅游业、北药开发和北药种植业、钢铁冶金业等行业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各种人才需求剧增。针对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伊春职业学院一方面对原有老专业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新增设了与新兴产业相符合的专业,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适应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2006年,伊春职业学院应用俄语、医药营销、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8个专业,全部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当年600人招生计划全部完成。最低录取分数线明显高于往年,以应用俄语专业为例,录取的25名学生中,最低录取分数为450分,最高录取分数为503分。学院在学生报到后,首先由企业派专人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企业发展史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在新生一入学就树立职业意识、岗位意识、企业员工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到签订协议的企业参观,组织学生下车间、下厂房,和企业职工召开座谈会、联谊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将来就业的方向,学生纷纷表示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了打消学生对就业协议能否落实的顾虑,学院组织了企业负责人与学生的见面会,并由企业负责人亲自和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
二、以产学结合为基础,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伊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采取“2+1”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最后一年到用人单位带薪实习并就业。并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西林钢铁集团签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协议,在专业设置上,学校根据西林钢铁集团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并主动聘请西林钢铁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西钢积极地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并看作是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在培养目标设定上,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为西钢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校与西钢共同进行了课程开发,突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建立起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进行教学条件基本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此外还包括学生毕业实习,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合作,人才质量评估等等。为了保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学院还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领导机制,监控、保证机制和检验与评估机制。
三、以就业创业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年来,学院一直努力探索“订单式”及“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在相关专业学生入学时即签订了用人“订单”,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先是构筑一个公共基础课程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设置了3—5个针对岗位群的专业课程模块,能够满足按用人单位的“订单”要求来培养学生。更多用人单位往往在学生培养的后期才能确定岗位需求的具体名额及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明确要求,因此学院也力求根据用人单位的“后订单”及时适当调整或改变后期专业教育计划,使学生的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西林钢铁集团根据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势,确定了要大力发展矿物开采、加工技术能力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新要求,急需大批能够从事金属矿开采、加工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企业的这一意向,学院及时增设了矿物加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现在上述两个专业每年为该企业订单式培养40人。
学院许多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有些专业的学生还可实地参与实习单位某些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施工,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经过多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发展,伊春职业学院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有利契机,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和规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拉动了就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